现金网

庐山实习的传承与创新——南京大学地理学实践教学七十年理论与实践

发布时间:2025-10-20浏览次数:60


七十年风雨兼程,七十载薪火相传。野外实习是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环节,也是培养地理学人才的重要方式。自1955年杨怀仁先生在江西庐山开辟首个地质地貌实习点以来,南京大学庐山地区地理学实习已走过波澜壮阔的七十年。它不仅是现金网-线上足球现金网 一门传承悠久的“金课”,更是中国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。一个辐射全国的 “庐山模式”在此孕育,一代代兼具家国情怀、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地理学人才从这里启航。

一、庐山地区:地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理想场所

地理学是研究地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。庐山地区地形高差显著、地貌类型多样、植被种群丰富、水文过程复杂、土壤垂直分异明显,兼具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活跃的旅游经济,是开展地理学综合实践教学的理想场所。

庐山地区的地理科学研究历史已近百年,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科学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。地理学实习内容全面覆盖庐山形成与发育过程、庐山冰期争论、鄱阳湖沙山成因、冰川与流水地貌辨识、植被特征与演替、土壤发育类型与机制、水文过程观测、旅游地理与文化地理等核心内容。学生通过实地观测与观察庐山气候类型与山地垂直带谱、地质构造与地貌演化、植被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、土壤类型与发育过程、水系空间特征与水资源利用、文化景观与城镇发展等,系统掌握地理调查与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。

以“庐山河谷地貌”实践教学为例,学生在望江亭实习点实地观察剪刀峡宽谷—峡谷的旋回变化,识别裂点类型与成因,绘制河谷形态示意图,运用“戴维斯侵蚀旋回理论”分析庐山构造抬升与侵蚀过程,理解夷平面、裂点、宽谷与峡谷等地貌形态的发育过程与地理意义,并进一步探讨“为何庐山山顶能形成万人城镇牯岭”这一人地关系典型案例。

庐山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地理现象,更是地理学理论认知与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。南京大学立足这一优质实习基地,七十年深耕不辍,构建了系统完善的地理学实践教学体系,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。

二、薪火传承:从实习点到国家级基地的七十年积淀

南京大学与庐山的渊源,始于地理学前辈的远见卓识。在杨怀仁、雍万里、窦贻俭、谢志仁、杨达源、张兆干、王腊春、王先彦等实习队长的接续努力下,实习内容从最初的地质地貌逐步拓展至地理学全要素综合考察,进而深化为人地关系系统研究的综合教学体系。

七十年来,数千名南大地理学子在这里接受系统的地理学野外训练。该课程已成为兼具地理特色、南大传统与全国影响的一流实践课程。2009年,庐山地理学实习基地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为“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野外实践教学基地”;2020年,南京大学与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签约共建示范基地;2024年和2025年,庐山地理学综合实习课程先后入选江苏省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。

如今,庐山地理学实习已建设成为融合自然地理、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的现代化综合教学平台,并作为首批“校外实践教学示范基地”,辐射全国三十余所高校。


三、 创新奋进:打破专业壁垒,塑造“庐山模式”

面对自然地理、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三大分支学科的专业跨度大、教学易脱节等挑战,南大地理人秉持“注重交叉、加强融合、引导创新、坚持共享”的理念,创建了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的“庐山模式”。

(一)理论创新:全学科深度融合的“大地理”观

庐山模式”坚持以“地理学全学科深度融合” 为教学理念,以“人地关系”为主线,在庐山这一“世界文化景观”与“世界地质公园”的独特平台上,有机整合地貌、土壤、气象、水文、植被等自然要素,以及人口、经济、文化、城镇、旅游等人文要素,融合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,开展数字地形建模、空间分析与专题制图等,形成了“大地理”教学内容体系,全面提升学生知识融合、自主创新与沟通协作三项核心能力。

(二)方法创新:“三段式”教学激发学生主体性

课程构建了“基础认知—任务驱动—科研启蒙”三段教学模块:

基础认知阶段:教师实地讲授典型地理现象,构建知识框架。例如,在“庐山河谷地貌”教学中,教师于望江亭实习点引导学生观察、绘制地貌和地理景观示意图,深入理解地貌特征与形成机制。

任务驱动阶段:教师布置具体考察任务,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野外考察与综合地理填图,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。

科研启蒙阶段:跨专业混合编组,完成从项目选题、实地调研、数据分析到报告撰写与成果答辩的全过程科研训练。

该模式有效推动了学生从“被动接受”转向“主动探索”转变,显著提升他们的学习投入度与科研创新热情。

(三)体系创新:从目标到考评的闭环设计

课程体系设计严谨,目标清晰:聚焦家国情怀、专业素养、批判思维与合作精神的综合培养,与南京大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高度契合。考评体系涵盖实习笔记(20%)、小组科研训练(20%)、野外口试(20%)、专题制图(15%)与实习报告(25%),全面评估学生的地理学综合能力与实践成效。

四、 立德树人:在山水实践中践行“全人教育”

课程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将价值塑造有机融入野外教学过程。通过在庐山抗战纪念碑前弘扬民族精神,在周恩来纪念室坚定理想信念,在艰苦的野外环境中锤炼严谨求实、吃苦耐劳、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,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。

教学团队坚持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,不断加强庐山地区的科学研究,以最新研究成果反哺实践教学。近年来,教学团队关于庐山构造隆升时代、鄱阳湖抛物线型沙丘成因、下蜀土记录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等前沿成果相继发表于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《Geomorphology》《地理学报》等国内外重要期刊,并被即时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。

课程通过持续建设野外“流动实验室”,配备先进便携式观测设备,着力培养学生的第一手科学数据采集能力,强化定量观测与数据综合分析的训练。

四、协同发展: 成果共享与辐射

七十年积淀结出丰硕成果。“庐山模式”以综合创新地理学人才培养为目标,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、南京大学“十三五”本科实验教学优秀团队等荣誉。以本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成果 “虚实结合的数字化地理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与实践”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。

庐山模式”已辐射华东、华中和华南地区30余所兄弟高校,通过跨区域联合实习、师资培训、教材推广及“全国地理学联合实习虚拟教研室”建设,成为引领全国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综合性平台。


结语

19552025的七十年是庐山地理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里程碑,更是新征程的起点。正如中国地理学会前理事长、线上足球现金网 陈发虎院士所言:“南京大学已建成融合自然、人文与地理信息科学的地理综合实践教学基地,培养了大批基础扎实、创新能力强、综合素质高的地理学人才……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示范意义。”

展望未来,“庐山地区地理学综合创新实习” 将继续秉持“熔炉工程”育人理念,赓续传统、守正创新,为培养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综合地理学人才不懈奋斗,在中国地理学教育史上继续镌刻鲜明的“南大印记”,贡献卓越的“庐山智慧”。